“如果高考不进一步改革,学生的学业压力依然会存在。其中有几个方面可以探讨:要不要继续实行一考定终生?分数计算方式要不要改革?英语是不是一定要作为必考科目?” 近日,在北京王府学校举行的第六届“新聚合”国际教育高峰论坛上,教育部国际司原司长、中国驻美国大使馆原公使衔参赞岑建君结合自身经历发表了对教育减负的看法。他认为,落实“双减”政策,一方面需要校内教育保证课堂教学质量;另一方面要做好考试改革,如将外语由高考必考科目,改为选考科目。 岑建君提出的改革思考,除了外语由必变选考,还包括改革分数计算方式,打破一考定终生。但舆论的关注点聚焦在了外语由必考变选考上。 舆论一直关注高考科目的改革,包括科目、分值调整。如果不改革按总分(名次)录取模式,只进行科目改革,并不能扭转基础教育的应试倾向,把学生从学业负担中解放出来,调整科目也难以达到培养学生某方面素质的效果。 比如,有人种建议,把语文分值提高为180分、甚至200分;外语分值下调为100分,甚至作为选考科目的建议。认为这样可以让学校、学生更重视语文;学生不必把那么多的精力用在学习外语上。可是,在按考试总分(名次)录取学生的高考录取制度下,提高语文分值,会进一步加剧语文教育的应试倾向,而不会真正重视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把外语作为选考科目,在“考什么才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教育环境中,有的农村学校,就可能不开设外语课,随之带来的问题是,农村学校外语教育与城市学校外语教育的差距越来越大,即使不影响农村学生高考,但是还会影响到农村学生以后进大学、进社会后的发展。 社会对学生学外语的意见,主要是所有学生都学一样难度的外语,在外语上花了很多时间,但真正用到外语的并不多。因此,外语应该变选修、选考。今后上大学选专业,需要外语的多学外语,不需要外语或者对外语要求不高的少学外语。这种想法是不错的。但是,在按总分(名次)录取的框架下,外语学习,要么会一刀切,要么会边缘化。 简单来说,把外语作为所有学生都必考的科目,所有学生就都会学一样难度的外语,每一分都影响学生的考试升学;而如果不把外语作为必考科目,由学生选考,那么,选择外语的学生就有可能越来越少;至于不考外语,那么,很多学校就不会再教外语,学生也就不学外语。而不学外语,由于高考还是按考试科目总分排序录取,学生的应试压力不会减轻。事实上,在按总分录取模式下,就只考一门语文,学生的负担和压力也不会减轻,反而由于只考一门,一门考砸就前功尽弃,学生的负担和压力更大。只要按总分排序的录取方式不变,减少科目、降低难度,都减轻不了学生的负担。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能力,结合升学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学科、课程学习,这是欧美国家高中教学的基本形态。如学数学,今后准备申请工程专业的学生,会在完成最基础的数学课程学习,获得高中毕业所需的数学必修学分后,再选择难度高的数学课程,因为工程专业需要申请者提交数学成绩。而今后准备申请人文社会科学专业的学生,则只需完成最基础的数学课程学习即可,不需要再学更高难度的数学,因为人文社会科学专业不需要申请者提交数学成绩。与之对应的是,欧美发达国家的大学招生实行自主招生,学校自主提出申请条件要求,而不是把所有学生按一个统一的标准排序。 我国正在推进的新高考改革,也希望给学生更大的学科选择权,由学生自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组合。然而,由于高校录取主要还是依据学生的考试科目总分、排序结合学生志愿进行,因此,在选科时,出现了功利选科、选科失衡的问题,很多学生选科追求的是怎样获得更高的等级、分数,而非发展自己的兴趣,针对选科失衡问题,新高考模式从3+3调整为3+1+2,而且高校提出更为严格的专业选科要求,如理工农医专业,大都提出必选物理+化学。 这说明,不改革按总分(名次)录取模式,只是进行科目改革,并不能扭转应试倾向,让素质教育回归,促进学生个性、兴趣发展。我国基础教育的唯分数论,就源于按总分(名次)录取模式。但是,对于打破按总分(名次)录取模式,我国社会舆论总体并不支持,社会公众普遍认为,分数公平是可见的公平,不按分数、排名录取学生,由各高校自主招生,会引发更多的不公平问题。 高校自主招生,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会让社会公众对自主招生的公信力存疑,但这可以通过完善招生程序、深化改革解决。 首先,不按总分排名录取学生,不是取消统一测试,而是把统一测试成绩作为基本申请条件,先由各地教育考试部门划定基本分数线,再由大学自主提出申请成绩要求,达到成绩要求者才可申请。比如,北大某一专业提出,需要语数外加物理成绩,清华某一专业提出需要语数加物化成绩。这样就实现了考招分离,学生可自主选择报考考试科目,再按学校提出的成绩要求申请。 其次,推进大学办学改革,实行现代治理,我国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的关键,是要让过程评价、增值评价、多元评价具有公信力,这就需要进行不受行政和利益因素的专业评价,为此,要推进大学校内的行政权、教育权、学术权分离,成立独立的招生委员会,由招生委员会制订招生标准,并监督公开透明地实施。 “双减”要取得减轻学生校内学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效,必须从根本上推进教育评价改革。相比调整考试科目、分值,打破按总分(名次)录取的模式,构建多元评价体系,才是必须啃下的改革硬骨头。(文 |21世纪教育研究院 熊丙奇)
来源:校长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