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他被宋庆龄誉为“万世师表”!今天,一起温习他那闪着光的教育思想 | 陶行知诞辰130周年

发表时间:2021-10-18 返回

今天,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30周年。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在中国整个教育史上,陶行知占据着难以逾越的地位。他是现代教育的先知,他倡导平民教育和生活教育,还特别重视初等教育,认为“全民族的命运都操在小学教员的手里”。以其睿智的目光,独到的见解,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和观点,在当代仍然有不可忽略的意义

今天,不妨请校长带领教师们一起重温陶行知的那些闪着光的教育思想及故事,并起而行之,做好的教育、真的教育


1.jpg

三改其名的平民教育家


陶行知,1891年生于安徽歙县西乡黄潭源村。“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党见,非教育不除;精忠,非教育不出”,这是陶行知尚未出校园时,立下的志向。

1914年,陶行知赴伊利诺伊大学留学并获政治学硕士学位,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师从美国教育家杜威、孟禄、克伯屈等。放弃政治学从事教育学,是因为他认识到政治不能救国,而教育之于一个国家的意义,却是无比重大。

2.jpg

陶行知在伊利诺伊大学就读时的留影

陶行知是杜威的得意门生,在校期间成绩优秀,校方多次邀请他继续深造,但是陶行知拒绝了。1917年秋,他回到中国,踏上了投身教育、报效祖国的神圣道路。在归国路上,与同学们畅谈自己今后的理想时,陶行知说他希望全体中国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机会

此后,陶行知就开始了富有创意又充满艰辛的教育生涯。他最早注意到乡村的教育问题,提倡平民教育运动。1923年,他与晏阳初等人发起成立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之后又奔赴各地设立平民识字读书处和平民学校,大力推动平民教育运动的发展。

在晏阳初的“定县模式”搞得如火如荼的时候,1927年陶行知在南京开始了自己的“试验田”——南京晓庄师范学院,自任校长。不久,他又创办了中国第一个乡村幼儿园——燕子矶幼稚园

在长期的对于教育的挖掘、探索与实践的过程中,他结合老师杜威及西方进步教育思想,深深扎根在教学一线,渐渐发现老师杜威的主张不能直接应用至当时的中国,应该将之本土化,使之充分适应中国国情。

由此便将杜威的教育主张“翻了半个筋斗”,将其修改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

为了验证自己的教育理论,陶行知和他的伙伴晏阳初一样,脱下整洁的西装,穿上农民的衣服,住在茅草屋子中,和农民们打成一片,普及乡村教育。

他围绕着“生活教育”理论著述400万余字,构建起一套目标明确、内容丰富、理论完善、操作可行的学说体系,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充分肯定和一致认可。

陶行知,在一生中曾三次为自己改名。

他的原名是陶文浚,在大学期间,他深受明代思想家王阳明“知行合一”论的影响,在19岁时给自己改名“陶知行”,认为“知是行之始”,认识先于实践。

之后,他逐渐认识到“行”的重要性,提出“行是知之始”,有实践才有认识。于是在43岁时,又改名“陶行知”

再之后,陶行知又认识到,“从行到知”只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再由知到行又是认识的更高阶段,于是写了一首小诗: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就是他的“行-知-行”理论。

他,是现代教育的先知


陶行知宣传生活教育,提倡教学做合一及小先生制,要求教育与实际结合,为人民大众服务。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基本观点包括:“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教学做合一”三大教育原理。

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指生活本身就是教育。从辩证法角度来阐述:生活与教育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而是相互渗透、不可分割、具有作用与反作用的辩证统一关系。

详细来讲,生活即教育包含三层基本含义:第一,生活决定教育,是教育的中心,教育来源于生活。教育随着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第二,教育对生活具有反作用,即能够改造生活,生活需要通过教育才能发出力量。教育应当是为生活服务,不应该消极地适应生活,而应该促进生活向前向上发展。第三,“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

社会即学校

为了增强教育的社会性、扩大群众对教育的参与度以适用中国的教育改革,陶行知先生指出“社会即学校”——社会本身就是学校,整个社会便是一个大学校。这是生活教育在空间上的扩展。

一则,生活教育的范围不局限于学校,而是在整个社会。是借助学校教育的形式,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的整体教育,是“活”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指出,学校社会化是将学校变为一只鸟笼,是抓住鸟的翅膀,将其关入牢笼。而“社会即学校”则是“青天为顶,大地为底,二十八宿为围墙,人人都是先生都是学生”。

二则,“社会即学校”使读书的教育变成“行动”的教育。陶行知先生提出五种教育目标“健康的体魄、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艺术的兴味、改造社会的精神。”

三则,“社会即学校”使教育对象从“小众”变为“大众”的教育晓庄师范在摸索过程中便开发了很多实施生活教育的对策,如通过市集、茶馆、码头、车站、戏园、电影院等生活场所来实行流动式的教育。

3.jpg

陶行知(右)勉励孩子们好好学习,团结起来,“做追求真理的小学生”

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看到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认为教学需要改革,便提出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后来又进一步发展为“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教育理论的方法论,是对教学方法的阐释,也是实施方法。教学以做为中心,教、学、做合并在一起,成为一件事的三个方面。

“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与学都是以做为中心。”

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教学生学有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要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所以要想学生自得自动,必先有教学生学的先生。这是教学应该合一的第一个理由。


晓庄师范学院

4.jpg


陶行知眼里的教师六大素养



对于如何做一个合格的教师,陶行知有许多论述。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远大理想和献身精神。

1931年,陶行知为《师范生》月刊创刊号撰文说:教育的本质是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教学生变成先生的是师范教育。他希望师范生要像孙悟空一样,首先要做一个“有目的,有远虑,有理想”的人。

陶行知有一句名言:“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他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于儿童教育都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

第二,要改变传统观念。

早在1919年,陶行知就在《教学合一》中指出,许多人以为教师的职责在于教书,即教学生读书。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把活泼的孩子当成“书架子”、“纸篓子”

因此他提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只是“教”书,而在于教学生如何学习。这样一来,学生就会由被动地死记硬背变成主动活泼地学习。

他提倡师生平等,反对所谓“严师出高徒”的陈旧观念

他认为,作为一个教师,只有把自己的生命放在学生的生命里,与学生同呼吸共命运,才算是尽了教师的天职。

第三,要热爱学习。

陶行知说:“有些人做了几年教师便有倦意,原因固然很多,但主要的还是因为不好学,天天开留声机,唱旧片子,所以难免觉得疲倦起来。唯独学而不厌的人,才可以诲人不倦。要想做教师的人把岗位站得长久,必须使他们有机会一面教,一面学;教到老,学到老。……越学越快乐。”

他还说:“好学是传染的,一人好学,可以染起许多人好学。就地位论,好学的教师最为重要。想有好学的学生,须有好学的先生。换句话说,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唯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他主张作为一个教师,只有天天学习,才能在教学中享受快乐。好的教师应该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

第四,要与孩子交朋友。

陶行知认为,一个人不懂得小孩心理、小孩困难、小孩愿望、小孩脾气和小孩问题,是不可能教好小孩的。他甚至把小孩比作唐僧,号召师范生向孙悟空学习,“拜小朋友做师傅”,在小朋友的指导下“学着做人”。

他指出:“如果你不肯向你的学生虚心请教,你便不知道他的环境,不知道他的能力,不知道他的需要;那么,你就有天大的本事也不能教导他。”

陶行知主张,在向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忘掉自己的年纪,加入小孩子的队伍,变成一个十足的小孩

这样,就会“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只有在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的时候,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第五,要有不怕失败的试验精神。

作为杜威的学生,陶行知是主张试验主义的。他认为试验是发明的利器,近代一切发明创造都来自于试验,教育也不例外。要除旧布新、改良教育,就离不开试验。在试验过程中,很可能失败。

因此他希望“教育行政当局,从中央以下直到校长,该给教员以试验或选择书本之自由”。但是,“现在行政方面之趋势是太一律,太呆板。若不改弦更张,实无创造之可能”。

第六,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陶行知指出:教师的职责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责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因此他主张教师的职责不应该只是教书,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做人。基于这一考虑,他要求教师一定要具备两种素质:

第一有真知灼见,不要有偏见;第二要敢说真话,不说假话。只有这样才算一个称职的教师。

5.jpg



陶行知教育小故事


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已认错了,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

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一首歪诗的风波


育才学校音乐组的壁报《小喇叭》又一期出刊了。壁报前人头攒动,越涌越多。一定有一两篇有水平的创作发表了,同学们边看报,边议论,外围的人向里挤,里面的人不愿让,有人建议:“读一下,读一下吧!”

只听得一个油腔滑调的声音开始朗诵了:“人生在世有几何?何必苦苦学几何。学习几何苦恼多,不如学习咪嗦哆!”歪诗不胫而走,传遍了全校,引起了争论,多种评价,褒贬不一。

陶校长知道了此事,也观看了小诗。次日,陶校长邀请小作者促膝谈心,和作者研究人生与数学的密切关系。从吃饭、穿衣谈到音阶频率的振动,直到国家大事,哪一件都少不了数学,离不开数学。因此,人人要学数学,数学对人们就象人们离不开空气、水分、阳光、营养品一样的重要。

小作者听到陶校长的谆谆诱导,连连点头说:“校长,我这下真的明白了你为什么要我们把学好语文、数学、外语、科学方法论这四门功课,作为开启文化宝库的‘四把钥匙’的道理。我检讨……”陶校长马上接过话头说:“现在我们是民主讨论,不是榫会,你能认识问题,提高思想,就是进步。”小作者连连点头说:“我们音乐组不少同学都有这种思想,让我去说服他们!”

陶校长眯着双眼放心地说了一句:“好啦!我们今天的民主探讨到此结束。”


6.jpg


陶行知教育语录


教育是什么?教人变!教人变好的是好教育,教人变坏的是坏教育。活教育教人变活,死教育教人变死。不教人变、教人不变的不是教育。


教育的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所以不能解决问题的,不是真教育


教育是立国之本。


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发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


每天要四问:一问我的身体有没有进步?二问我的学问有没有进步?三问我的工作有没有进步?四问我的道德有没有进步?


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农不重师,则农必破产;工不重师,则工必粗陋;国民不重师,则国必不能富强;人类不重师,则世界不得太平。


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教育者不是造神,不是造石修,不是造爱人。他们所要创造的是真善美的活人。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让学生走上创造之路,手脑并用,劳力上劳心,这需要六大解放:一解放眼睛,二解放双手,三解放头脑,四解放嘴,五解放空间,六解放时间。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教育就是社会改造,教师就是社会改造的领导者。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纵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7.jpg



陶行知去世后,


毛泽东亲自题写悼词


“痛悼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宋庆龄女士也为其题词“万世师表”。


“万世师表”,这四个字


并不是简单拼凑在一起的分量,


它告诉所有人,为人师者


还可以活成这样一个大写的模样。


希望有更多的人


能够延续先生的光,


去点亮学生心中的亮


从此在知与行之间,


我们缅怀陶行知



                                                                                                                                                                 来源:中国教师报校长会、卓越创新论坛等


关于我们

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总部电话:

0471-4816262

总部地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39号

预约报名

蒙ICP备19000771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未经小伦敦教育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转载或引用,否则视为侵权,本校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1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