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教育部“云发布”聚焦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 | 教育这十年“1+1”第二场·发布会
教育这十年 发布会
5月17日,教育部举行“教育这十年”“1+1”系列发布采访活动的第二场新闻发布会,聚焦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成效。发布会主会场设在教育部,分会场设在陕西省和浙江大学。因疫情影响,教育部新闻发布会首次采用媒体记者线上参会方式,全程“云发布”。
快跟教育小微一起去看看吧——
(教育部主会场)
(陕西分会场)
(浙江大学分会场)
(媒体记者线上参会)
发布会上,吴岩司长介绍了高等教育十年改革发展成效。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
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
新文科
新医科
新农科
新工科
服务国家能力
创新创业教育
慕课与在线教育
高等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体系,培育了一大批高素质专门人才,为民族振兴、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发挥了极端重要作用,高等教育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格局性变化。
01、高等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前所未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等教育事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深刻阐释了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战略地位和作用。
十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先后20余次到高校视察并发表重要讲话,20余次给高教领域师生回信,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高等教育事业的关心、重视,更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十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高等教育事业作出全面系统重要部署,党的十八大提出“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中办、国办先后印发《关于新时代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的意见》《关于加强基础学科人才培养的意见》《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等重要文件,教育部先后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全国研究生教育会议、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人才培养“连续剧”接续全面展开,充分证明了党中央对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极端重视。
02、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成效显著
十年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高等教育与时代同行,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5个方面:
高等教育规模大起来了
建成世界最大规模高等教育体系,在学总人数超过44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2年的30%,提高至2021年的57.8%,提高了27.8个百分点,实现了历史性跨越,高等教育进入世界公认的普及化阶段。
我国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4亿,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达13.8年,劳动力素质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全民族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高等教育在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等方面不断创新,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提供了有力支撑。
高等教育实力强起来了
通过“211”、“985”工程和“双一流”建设计划,一批大学和一大批学科已经跻身世界先进水平,中国高等教育整体水平进入世界第一方阵。
形成了慕课与在线教育发展的中国范式。先后举办中国慕课大会、世界慕课大会,形成了一整套包括理念、技术、标准、方法、评价等在内的慕课发展的中国范式。截至2022年2月底,我国上线慕课数量超过5.25万门,注册用户达3.7亿,已有超过3.3亿人次在校大学生获得慕课学分,慕课数量和应用规模世界第一。建成“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发起成立世界慕课与在线教育联盟,成为主动引领世界高等教育未来发展“变轨超车”战略一招、关键一招。
创新创业教育领跑世界。持续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全国高校开设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3万余门、在线开放课程1.1万余门,聘请17.4万名行业优秀人才担任创新创业专兼职教师,超过1000所高校的139万名大学生参加“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成功举办7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累计吸引五大洲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3万个团队、2533万名大学生参赛,大赛累计直接创造就业岗位数75万个,间接提供就业岗位516万个,推动形成了新的人才培养观和质量观。
高等教育服务国家能力显著提升。高等教育主动将自身发展“小逻辑”服务服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大逻辑”,高校服务国家重大战略能力持续增强,获得了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励,全国60%以上的基础研究、80%以上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由高校承担,高校为高铁、核电、生物育种、疫苗研发、国防军工等重点领域提供了关键技术,参与研制超级计算机、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神舟系列等国家利器,支撑引领文化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美丽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高等教育培养质量高起来了
“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深入人心,“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制度硬起来、质量高起来”成为战线普遍共识和努力方向。以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为牵引,共认定8031个国家级、863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遴选认定首批3559门国家级一流课程;连续三年评选教学大师奖、杰出教学奖、创新创业英才奖,评选出姚期智、张伯礼、林毅夫等一大批在高校一线作出杰出贡献的“大先生”,有效激励、引导广大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潜心教书育人。
层层递进、环环相扣、久久为功推进“四新”建设,从教育思想、发展理念、质量标准、技术方法、质量评价等人才培养范式进行全方位改革。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面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面对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作出了教育应答、时代应答、主动应答、中国应答。
深化新工科建设,全面推进组织模式创新、理论研究创新、内容方式创新和实践体系创新,累计实施1457项新工科项目,探索构建产学研用多要素融合、多主体协同的育人机制,累计支持1100多所本科院校与近800家企业合作立项3.7万项,企业提供经费及软硬件支持约112亿元。以院系组织模式创新为抓手,推进建设28所示范性微电子学院、11个一流网络安全学院、50个现代产业学院、33个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推动工程教育深层次变革。
深化新医科建设,定位“大国计”“大民生”“大学科”“大专业”,强化医学生培养的道术、仁术,学术、技术和艺术,统领医学教育创新发展。医教协同构建以“5+3”为主体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国家制度。加快复合型高层次医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连续举办10届中国大学生医学技术技能大赛,支持11所高校开展八年制临床医学教育,推动“医学+X”复合型人才培养改革试点。将师承教育融入中医药人才培养全过程,基本建成符合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认定,建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国际实质等效的医学教育专业认证制度。
深化新农科建设,从宏观、中观、微观层面构建起新农科建设完整体系,设立首批407个新农科实践项目。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出“大国三农”系列在线开放课程,建成36门耕读教育相关国家级一流课程,编写出版了《耕读教育十讲》首部新农科新形态教材,打造建设了184个耕读教育实践基地。持续加强种业领域专门人才培养,支持48所高校开设种子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高质量培养种业创新人才,有力支撑引领新农业、新农村、新农民和新生态建设。
深化新文科建设,明确构建世界水平、中国特色文科人才培养体系总体目标。面向6大选题领域,22个选题方向设立1011项新文科项目,适应经济社会需求,新增3千余个文理、文工等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点。布局关键领域人才培养,在29所高校设立70个文科类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基地,加快涉外法治、国际传播、国际组织等相关人才培养。全面推出中国政法实务、新闻传播、经济、艺术四大讲堂,打造“中国金课”,推进文科教育与社会实务紧密结合。
全面启动基础学科拔尖计划2.0,在77所高校布局建设288个学生培养基地,探索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中国范式”,累计吸引1万余名优秀学生投身基础学科,形成了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的“梯队网络”,为走好自主人才培养之路,为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筑牢基础。
高等教育结构优起来了
中国特色的高校学位授予体系、专业目录体系和管理制度不断完善。积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和行业发展,对接新发展格局调整优化学科专业布局,针对解决现实问题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共有265种新专业纳入本科专业目录,目前目录内专业771种;新增本科专业布点1.7万个,撤销或停招1万个,人才培养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适应度明显增强。
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发展深入推进。围绕“四点一线一面”战略布局,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会同相关部委,启动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夯实办学基础,“十三五”期间,累计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107亿元,实施“一省一校”和“一校一案”,“十二五”“十三五”期间,每年每校由中央财政支持约1亿元。深化对口支援工作,119所部属和东部高水平大学参加支援103所中西部高校,实现西部12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全覆盖。
高校共建工作成效显著。与相关部委、大型企业、地方政府新增共建高校151所。依托共建机制,首批“双一流”共建各地政府投入建设资金总计超660亿元,省部共建地方高校在“十三五”期间获得经费总计超1000亿元,有效提升共建高校整体办学水平、服务国家和区域重大战略能力。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硬起来了
党对高校的全面领导更加坚实,中共中央修订印发《中国共产党普通高等学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为加强高校党的工作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高教战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引领带动党的建设质量全面提高,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更加完善,学校党建与事业发展深度融合,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向基层延伸。特别是将持续做好中央巡视整改作为推动学校改革发展的重要契机,深刻把握学校在新时期的新任务,推动高质量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思政体系建设全面推进,牢牢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一主线,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重要指示,推动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融为一体。推出课程思政示范课程699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团队699个、教学研究示范中心30个,研制普通本科专业类课程思政教学指南,培训文理工农医不同学科专业教师67万人。
高校已经成为坚持党的领导的坚强阵地,各高校根据我国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按照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价值要求”,走出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新路。广大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念更加坚定,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洪流中踔厉奋发、勇毅前进,切实把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落实到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行动上,高等学校成为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坚强阵地。
03、高等教育新时代发展目标
党的十八以来,高等教育战线以高质量为统领,注重由要素发展观转向整体发展观,不断探索建立与国情相适应、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理念与模式,在世界高等教育范围内发出了中国声音,提供了中国经验、贡献了中国智慧。
面向新征程,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心怀“国之大者”,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
一是坚持高水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根本质量;
二是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和共同富裕方向,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整体质量;
三是坚持落实“四个服务”,强化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能力,全力提升高等教育的服务质量;
四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全力打造高等教育中国范式。
经验做法
为培养一流人才方阵贡献浙大力量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紧紧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等根本问题,在“双一流”建设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初心使命。
一是追求一流卓越的办学定位,积极打造服务国家战略需要的教育体系。以“全人”“新人”双目标打造一流本科生教育品牌,坚持将全人教育体系、“三全育人”理念贯穿于学生培养全过程,强化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跨学科培养相结合,全面深化基于创新的创业教育体系建设。以“学生”“学者”双定位实施卓越研究生教育计划,引导研究生在飞机自动化装配、射频模拟芯片、盾构装备、微小卫星等国家战略必争领域解决了一批“卡脖子”问题;与浙江省委省政府共同创办全国首家研究生层次的工程师学院,完善“订单式”“项目制”育人模式。以“特区”“特色”双路径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水平,大力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2.0”,构建“荣誉学院-荣誉项目”相结合的本科生荣誉培养体系;深入开展“以我为主、高水平、一对多”的中外合作办学,首创国际联合学院;建立“一带一路”国际医学院,打造国际化、高水平、研究型特色的全球区域性医学教育高地。
二是坚持系统内涵式发展理念,着力提升新时代一流人才的培养质量。提升思政育人质量,将浙江红船精神、“两山”理念、“三个地”政治优势转化为特色育人资源。提升教学育人质量,将128个本科专业优化调整为91个,围绕国家战略需要,新设机器人工程和人工智能等交叉复合专业;建立健全学科分类发展机制,加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等。提升教师育人质量,建立多层次多类别教育教学荣誉奖励机制;坚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第一标准,持续推进“育人强师”培训,完善“求是导师学校”“五好”导学团队建设机制等。10年来,学校实现了高层次人才为本科生授课应讲尽讲全覆盖。
三是发挥教育改革的赋能效应,全力构建开环整合的育人生态。通过前端开环延伸培养链条,学校不断健全生源遴选机制,对接“新高考”完善本科生选拔方式,动态建成300所新时代人才培养战略伙伴中学,实施“统筹招生、贯通培养”改革,扎实做好“强基计划”研究生衔接培养有关工作。通过内部开环深化科教协同,学校突出创新能力培养,设计更具弹性、更加开放的学制管理方案,优化跨专业学习课程模块,制定个性化培养路径,链接全球教育资源,面向学生设立各类创新项目。通过外部开环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推动与央企、民企等头部企业战略合作,进一步完善“前沿-应用-产业”的全链条创新机制。通过后端开环服务强国目标,强化就业战略导向,拓宽毕业生到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就业渠道,引导浙大学子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追赶超越中迈向高质量发展
陕西省教育厅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高等教育以振兴中西部高等教育为目标,以一流建设为引领,按照“办学有特色、发展有优势、工作有亮点”的思路,着力强机制、破难题、提质量。
一是坚守立德树人之魂,赓续红色血脉。全省高校以延安精神、西迁精神铸魂育人、启智润心,引导广大师生传承红色基因,推动课程思政、思政课程一体化发展,连续四年开展思政课教师“大练兵”,每年8万师生参与。
二是坚持“一流建设”引领,打造高原高峰。坚持分层分类发展,建强建优国家级省级一流学科专业,新增碳中和、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健康中国等相关学科、专业。在全国率先组建省级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专业共同体建设委员会),以一流专家智库和示范项目引领一流学科专业发展。
三是坚持特色内涵发展,提升育人质量。深入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从课改与教改、教材与教法、理论与实践、课堂与课后、学生与教师,全方位深化人才培养改革。
四是坚持教育服务社会,践行使命担当。陕西高等院校积极对接西部大开发、秦岭生态保护等国家重大战略,促进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精准对接。省教育厅依托西安交通大学组建了陕西数理基础科学研究院、依托西北大学组建了陕西化生基础科学研究院、依托陕西师范大学组建了陕西教师发展研究院,积极推动以地方政府为主导的环大学创新经济圈建设。
五是坚持协同开放联动,促进合作共赢。连续举办七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获批全国丝路国际产学研用平台并举办了两届国际合作会议,组建丝绸之路大学联盟和教师教育联盟、“一带一路”职业教育联盟,布局海外研究院、教育援外培训基地、鲁班工坊,在国际上展现了陕西高等教育软实力。
十年来华为参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情况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在教育部的指导下,华为积极地将多年来在ICT行业中积累的技术贡献出来,于2013年启动了校企合作,打通人才培养“最后一公里”。特别是2020年5月,教育部与华为签署战略合作备忘录,双方重点在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建设、教材建设、课程建设、师资培训、科研攻关等方面展开深入合作,着力培养掌握信息技术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人才。随后,华为联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72所高校,共建“智能基座”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基地,将根技术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同时提供包括企业课题、开源课题、社区活动、竞赛在内的多种课外实习实践活动。
一是课程建设方面。联合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高校知名教授开发并陆续出版系列教材40余本;联合CMOOC联盟,开发并陆续上线20多门课程。
二是师资建设方面。联合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开展师资培训。同时,支持设立优秀教师奖励计划,表彰和激励本科教学一线教师。
三是人才培养方面。持续开展华为专家与高校师生面对面。启动“众智计划”,开放4000多个课题,累计投入2亿人民币,共有300多个高校团队,超过3000名学生参与。启动“优才计划”,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积极支持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四是教学技术改革方面。启动15个教育部-华为“智能基座”课程虚拟教研室试点建设,参与教师超过2000人。
专家点评
我国高等教育10年改革发展成效评价
谢维和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与变化成绩斐然,十分可喜,可以认为是奋进的10年,跨越的10年,开拓的10年。从中国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历史角度来看,这10年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三个转变。
第一,在发展阶段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大众化高等教育转变为普及化高等教育。这种转变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在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方面迈出了非常坚实的一步,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具有了更强的贡献力;意味着中国高等教育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以及四个服务的能力已经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
第二,在改革思路上,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从以往的增量改革转变为存量改革,开始了内涵式的高质量发展,这种转变表明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模式发生了重大变化,它开始具有了新的发展动能与运行机制,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模式发生了整体性的变化,高等教育的活力不断加强,高等教育的学科专业与课程结构等得到进一步的调整与优化;高等学校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高等教育整体的国际竞争力持续增强。
第三,在人才培养上,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从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为一种创新性的教育模式,创新的理念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界的普遍共识,创新人才的培养也正在成为中国高等教育领域的一场集体行动。新文科、新工科、新农科与新医科,以及一流专业建设等,正在成为教育优先发展的新平台,以及创新人才成长的新平台。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成为国家创新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力量。
对中国高等教育近十年的改革发展与变化,有两点体会:
首先,中国的高等教育正走在一条中国特色的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上。而且,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不断地把高水平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动权把握在自己手中。
其次,今天,中国的高等教育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高等教育强国的发展目标。高等教育的整体实力与办学质量都达到了历史上最好的水平。
来源:教育部新闻办 微言教育
-
2022-07-20
防溺水、防中暑、避雷雨……这份暑期安全指南,师生家长一起来看 | 安全公开课
安全公开课 | 夏季是溺水、中暑等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在享受快乐暑假的同时,家长们一定要重视孩子的安全防护,跟教育小微一起来看这份安全指南——
-
2022-06-05
【倡议书】为高考“护航”,为考生“助力”
亲爱的朋友们:十年寒窗终不负,一生韶华亦可期。6月7日—9日,2022年高考将如期来临。少年无畏,向阳而生,这是孩子们人生的重要时刻,牵动着千万人的心。为了给莘莘学子提供一个安静的应考环境,提...
-
2023-03-22
你想飞?小伦敦给你一双翅膀,加入我们,共同成就梦想
目前,小伦敦教育在呼包两地有10多所校区,现有教师200余名,年培训学员8000人次。因发展需要,现招聘素质类课程项目主管、课程顾问、市场专员、平面设计师、视频拍摄剪辑师、少儿口才老师、机器人...
关于我们
总部电话:
0471-4816262
总部地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39号
预约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