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学习进行时 | 不断强化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正确认知

发表时间:2022-05-18 返回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民族团结是我国各族人民的生命线,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团结之本。”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进一步指明了方向。结合内蒙古实际,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需要全区干部群众不断强化对“四个关系”的正确认知。


       一是不断强化对共同性和差异性关系的正确认知。中华民族各成员的共同性和差异性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二者不在一个层次,共同性高于差异性、先于差异性,讲究共同性是谈论差异性的前提,要切实纠正讲共同性宏观但讲差异性具体的实践偏差。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祖国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中华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民族精神,这“四个共同”,揭示了中华民族共同性的来源。各族群众都要增强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宗教观,具备国家、公民、法治三种意识,在这些方面必须讲共同性。各民族在饮食服饰、风俗习惯、文化艺术、建筑风格等方面可以有差异,我们可以保护和传承这些差异,但不能过分强调差异,更不能连其中的落后成分一起保护和传承下来。在政策制定上,也不能搞“民族特殊论”,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逐步调整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差异性政策,既不能一刀切,也不能刻意放大对特定民族的照顾。总的原则是追求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二是不断强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关系的正确认知。首先要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共同体,绝不是“想象的共同体”。近代以来,在面对危亡一体御侮的过程中,中华民族由自在转向了自觉。中华民族是一个情感、命运、政治、文化、利益多维共同体,56个民族分布上交错杂居、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感情上相互接近,是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其次要认识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是并行但不平行的,前者高于后者、居于首位。中华民族与各民族不是对立的概念,不是麻袋和土豆的关系,而是石榴和石榴籽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华民族不仅是56个民族的简单合称,更是各民族紧密联系的实体,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事实证明,一个民族的安全,无国家不能保障;一个民族的发展,无国家不能进步;一个民族的地位,无国家不能提高;一个民族的愿望和理想,无国家不能实现。各族群众都应自觉树立中华民族一分子、中国一分子的自我认同,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放在民族认同的首要地位。


       三是不断强化对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关系的正确认知。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带有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文化之间也是相互影响、相互嵌入、兼容并包的。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都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中华文化是主干,各民族文化是枝叶,根深干壮才能枝繁叶茂。既不能把中华文化等同于汉族文化,也不能把本民族文化自外于中华文化。对于“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这句话,也应作正确的理解:中华各民族文化首先是属于中国的,只有在这个前提下,才能说是属于世界的,在讨论民族文化时,不能无视其所属国家这个现实存在,更不能通过放大民族差异性来标榜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四是要不断强化对物质和精神关系的正确认知。推动民族工作要依靠两种力量,一种是物质力量,一种是精神力量,两者缺一不可。历史和现实都告诉我们,要解决好民族问题,物质方面的问题要解决好,精神方面的问题也要解决好,哪方面的问题解决不好都会出问题。特别是要深刻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并不能自然而然带来民族团结,在“管好肚子”的同时也要更加注重“管好脑子”,否则就会出现我们“管肚子”、别人“管脑子”的情况,就可能产生肚子吃得越饱、离心倾向越强的问题。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要正确把握物质和精神的关系,要赋予所有改革发展以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义,以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的意义,以改善民生、凝聚人心的意义,让中华民族共同体牢不可破。”一定要认识到,当前我国每个民族、每个地区正在享受和能够享受的发展机会、发展环境、发展利益,都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带来的红利。要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过程中构建起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坚固思想长城,旗帜鲜明反对各种错误思想观点,有效抵御各种极端、分裂思想的渗透传播。要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在各族干部群众中深入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者系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党史和文献研究室主任杜轶鑫)


来源:内蒙古教育发布

关于我们

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总部电话:

0471-4816262

总部地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39号

预约报名

蒙ICP备19000771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未经小伦敦教育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转载或引用,否则视为侵权,本校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1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