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上)

发表时间:2022-06-09 返回

民族从“多元”到“一体”融合(上)


民族融合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是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重要内容。作为一个政策概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于 2010年首次由党中央正式提出,并被“作为衡量民族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它既是对当前我国民族关系朝着更加包容、亲近、认同趋势发展的概括,也是为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提出的思路。在党中央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后,民族工作政策体系进一步发展,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被视为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根本途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工作的“主线”。


      学术界的研究紧跟政策变化,从重点研究“民族交往”“民族交流”“民族交融”三者的内在关系,逐渐发展为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视作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并厘清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关系。强调其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实践路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功能目标、理论支撑与实践指引”。与此同时,学者也开始讨论历史上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并将其作为我国民族历史发展过程的本质规律、历史趋势,说明其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推动作用。


      讲好古往今来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科学揭示我国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并在全社会普及这方面的知识”,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民族团结具有重要意义。统编历史教材是国家意志的集中体现,是立德树人、培根铸魂的重要载体,讲述了大量古往今来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本文在分析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涵的基础上,进一步审视其呈现方式和呈现效果,揭示教材在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入耳入脑入心方面的作用,并提出教学建议。



01、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涵



      统编历史教材一方面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分别叙述,另一方面又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一个整体叙述。


      就分别叙述来说,教材中交往、交流的意思相近,二者与交融是一种递进关系。交往与交流都指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接触。范围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各个领域。例如,七年级上册提到“各民族不仅在经济上密切交往,在文化上的交流也日益频繁”。又如,两个民族之间有贸易,实际上是这两个民族之间通过交换商品而接触,据此,我们就可以判断这两个民族在经济上交往交流。交融一般指交往交流的结果,表示一种民族差异性长期存在、民族共同性逐渐增多的自然过程和状态。民族之间交往交流的结果是交融。例如,在讲述魏晋南北朝北民南迁时,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指出“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从冲突到和平交往,逐步走向交融”。又如,孝文帝下令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通婚、鲜卑贵族改汉姓、北魏迁都,这些政策和措施使鲜卑族与汉族接触更深入、更频繁,结果是鲜卑族与汉族的共性逐渐增多,最终形成了交融的状态。


      就整体叙述而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既是历史趋势,又是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途径和动力。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在讲完孝文帝改革后说:“这些改革措施顺应了北方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趋势……”“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互相影响,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共同推进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当众多反映民族交往交流的历史事件、历史现象逐渐汇聚,与民族交融相叠加,凝聚在一起形成合力,就具备了推动中华民族形成、促进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强大力量。


      本文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考察,依据民族交往交流和民族交融的内涵,判断、选择并分析统编历史教材中的相关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等。



02、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呈现方式



      统编历史教材在七年级、八年级,以及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选择性必修1和选择性必修3,均讲述了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史实。其中,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以及选择性必修1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特别以专题形式呈现。从整体上看,统编历史教材在叙述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时,对于不同的历史阶段,采取了不同呈现方式,体现了不同的时代特征和历史使命。


 

(一)古代史:点线面结合,呈现各民族“四个共同”



      在中国古代史中,教材采取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编写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点”是具体生动的民族交往交流史事,“线”是民族交往交流发展的基本线索,“面”是观照较长时段的历史,形成某种民族交往交流的途径或类别,具体内容见表1。


 

      统编历史教材选取了各个时期的典型事例和重大史事,结合时代特色,围绕各民族的“四个共同”,呈现了中国古代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


“四个共同”


01、各民族共同开拓疆域


      战争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开拓的主要途径之一。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战争本身还是一种通常的交往形式。”


      元灭金、西夏、宋等而统一全国,以及清朝平定准噶尔、大小和卓的战争,都促进了国家版图的奠定。同时,历朝历代边疆治理机构和民族地区制度的建设,推进着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巩固着边疆的统治。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强调“各民族共同对边疆治理和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并要求学生“认识西藏、新疆、南海诸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钓鱼岛等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以此强化学生的国家主权意识。


02、各民族共同书写历史


      教材从中国境内的远古人类讲到新石器时代晚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从三皇五帝讲到夏商周的早期国家,从秦汉雄风、魏晋风骨、隋唐气象讲到宋元昌盛,以及明清的鼎盛与危机。这期间,各民族陆续登上历史舞台,迁徙汇聚,经济上交流互补,文化交融,共同铸就了中国历史。


03、各民族共创中华文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北民南迁使南北方各族人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在文化上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状态,少数民族政权“行汉法”。推崇中原文化。选择性必修3 总结介绍说,“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维护着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维系着统一多民族的大家庭,推动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04、各民族共同培育伟大精神


      百越首领冼夫人迎接隋军统帅韦洸进入广州、文成公主与金城公主先后入藏、凉州会谈、维吾尔等族人民支持清军平定大小和卓叛乱、土尔扈特万里东归……教材列举的史实,无不彰显着各族人民共同铸就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材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呈现了各民族的“四个共同”,说明中国古代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有相对完整的知识结构。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在理解“四个共同”的基础上,认识到中华大地是各民族共同生活的家园,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民族血脉相连。



(二)近代史:单点聚焦,呈现各民族共同抗击外来侵略



      中国近代,边疆危机不断,国土日益沦丧,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主要表现是各民族人民共同抗击外来侵略。统编历史教材采取集中某个知识点的单点聚焦方式,运用多种栏目讲述各民族共同抗日。


      在八年级上册的一个版面中,列举了19个民族共同抗日的史实。其中,“相关史事”栏目介绍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各民族团结一致,投入抗战。东北地区的满族、朝鲜族等积极投身各种抗日团体和抗日义勇军。东北、华北等地的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先后成立了蒙边骑兵、蒙汉同盟军、蒙汉抗日游击队等,对日开展武装斗争。西藏宗教领袖第九世班禅额尔德尼和第十三世达赖喇嘛通电全国,声讨日本侵略罪行。新疆的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等各族人民掀起了大规模募捐活动,支援抗日前线。壮族、苗族、瑶族、仫佬族、京族、黎族、布依族、水族、高山族、畲族、土家族等少数民族也都通过各种方式参加了抗日斗争。”本页还配合回民支队的图片说明,利用另一则“相关史事”,讲述马本斋领导回民义勇队共同宣誓“为国为民,雪耻报仇,死而无怨”,英勇抗击日本侵略军的史实。此外,教材还特别设置了“问题思考”,让学生用史实说明“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


      教材以单点聚焦的方式呈现“抗日战争是全民族的抗战”这个知识点,不仅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还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各族人民在共同御侮中日益凝聚。



(三)现代史:大分散小集中,呈现党和国家民族工作政策的初心



      在中国现代史中,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和不同民族人口跨区域流动、居住、工作、生活等现象的不断增多,各民族交往更频繁、交流更广泛、交融更深入,这是以往任何历史时期都无法相比的。基于这样的现实。统编历史教材将各种反映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内容分散在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的叙述中。与此同时,为了深刻反映党和国家致力推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八年级下册第 12课“民族大团结”以及高中选择性必修1第 13课“当代中国的民族政策”又进行了集中呈现。各册教材在叙述时,着重呈现党和国家实行加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政策的初心,即致力解决各民族关切的问题。


      第一,以坚持各民族平等为基础,保障各族人民根本利益。八年级下册、高中选择性必修 1 都引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内容,强调“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八年级下册还引用党的十七大报告:“着力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第二,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核心,努力实现共同繁荣发展。八年级下册介绍说:“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派出大批人员,还通过技术、资金、物资等多种方式,加强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少数民族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


      第三,以坚持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为重点,振奋各族人民精神。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引用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代文艺工作的指示:“希望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坚定人民信心、振奋人民精神……”高中选择性必修1引用2014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要“紧扣民生抓发展”“来实现民族地区跨越式发展”,体现了党和国家民族工作的理论基础——民本思想。


      点线面结合、单点聚焦、大分散小集中三种方式,相互配合,共同构建了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体系框架和知识结构,也体现了教材对古代史叙述重全面呈现、对近代史叙述重难点突破、对现代史叙述重核心把握的特点。这样的编写安排,能够使学生全面掌握各民族的“四个共同”,以培育学生对伟大祖国、中华文化的认同;能够帮助学生重点理解中华民族共同御侮的问题,培育学生对中华民族的认同;能够有利于师生准确把握当前党中央致力做好民族工作的初心;培育学生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来源:《统编历史教材中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内容教学指要》

关于我们

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总部电话:

0471-4816262

总部地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39号

预约报名

蒙ICP备19000771号 版权所有:内蒙古小伦敦素质培训学校 未经小伦敦教育的明确书面许可,任何单位或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复制、转载或引用,否则视为侵权,本校将追究其法律责任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1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