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墩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巧对成趣篇:“妙趣国学”
4月23日19:30,《语墩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巧对成趣篇正式和观众见面。
本期主题为“妙趣国学”,主要由五部分内容构成。
第一部分,有声故事。小伦敦学员田梓霂讲述《拆字对》,小伦敦学员张玉娇讲述《回文对》,小伦敦学员石童轲讲述《双关对》。
第二部分,古诗词朗诵。小伦敦学员田梓霂朗诵《拆字巧对》,小伦敦学员冯书恒朗诵《叠字巧对》,小伦敦学员丁佳欣朗诵《回文巧对》,小伦敦学员刘宇晗朗诵《无情巧对》。
第三部分,传统游艺。小伦敦学员吴非凡讲述《童谣》,小伦敦学员郝嘉祺讲述《相声》,小伦敦学员郝嘉祺讲述《绕口令》,小伦敦学员梁丰羽讲述《织锦回文》,小伦敦学员吴非凡讲述《歇后语》,小伦敦学员樊怡萱讲述《双簧》,小伦敦学员赵梓钧讲述《评书》。
第四部分,主持人互动。主持人金鸿君与小伦敦学员王梦瑶互动,谈论舞蹈。
第五部分,研学旅行纪实。数十名小伦敦学员学习种植多肉,并亲自种植多肉;接着,小伦敦学员张佳洢演示如何种植多肉。
第一部分
《拆字对》
一次,纪昀请求皇府批准他回家探来。皇帝出了一个上联。“十口心思,思妻思子思父母。”纪昀对曰:“寸身言谢,谢天谢地谢君王。”皇帝大为欢喜,便同意了他的请求。
此联中,上联拆“思”,下联拆“谢”。这种通过巧妙地拆分字形而组成的对联,就是拆字对。
以字形能否拆分为标谁,汉字可分为合体字和独体宇。“木”“寸”等不可拆分的字,称独体字;至于“村”字,可拆成“木”“寸”,这样的字便称合体字。人们利用汉字的这一特点创作对联,使其更具艺术性。
《回文对》
李调元有一次到山中的寺庙游玩,见到寺里有幅荷花图,上面有一句“画上荷花和尚画”的题词。寺庙长老告知,这是明代才子唐伯虎来此游玩时所题。李调元一读果觉奇妙,沉思之后,写下:“书临汉贴翰林书。”从此,这幅画便成了寺庙的镇寺之宝。
原来,这是一副回文对。回文又称回还、回环,通过巧妙地变换词语的顺序,形成回环往复的语言形式,表达事物间的有机联系。此联中的“画上荷花”与“和尚画”,便体现出回环往复、相互关联的特点。
还有一些回文,刻意追求文字次序的回绕,同一语句,既可以顺读,也可以回读。古时的 “回文诗”,大多属于此类。
回文体现出作者对汉语的娴熟运用,彰显了汉语的别样韵味。
《双关对》
一天,明代内阁首辅李贤对程敏政说:“因荷而得藕。”程敏政心中暗自庆幸,答道:“有杏不须梅。”李贤听罢,当场便将女儿许配给他。原来,上联双关“因何而得偶”,即“如何为女儿寻得佳偶:下联双关“有幸不须媒”,意在表达“有幸认识您,无须找媒人说亲”。
利用汉字音同或音近的特点来表达两种含义的妙对,便是谐音双关对。此外,利用词语或句子的多义性,在特定语境中表达两种意思的妙对,则是语义双关对。
这种对联展示了创作者的智巧和情趣,体现了对联的玄妙之处,读后让人有一种会心的感觉。
第二部分
《拆字巧对》
鸿是江边鸟,蚕为天下虫。
田心思远客,门口问行人。
一史不通难作吏,二人相聚总由天。
枯木山中古木,此木为柴;蚕虫世上天虫,尔虫作茧。
天下口,天上口,志在吞吴;人中王,人边王,意图全任。
《叠字巧对》
夜月家家共,春风处处同。
朝(cháo)官朝(zhāo)朝(zhāo)朝(cháo),处(chǔ)士处(chù)处(chù)处(chǔ)。
昏昏淡月疏疏影,剪剪轻风阵阵寒。
冰结池中,四四方方一块玉;日沉水底,高高下下两团金。
《回文巧对》
渡船船渡渡船人,烧火火烧烧火杖。
斗鸡山上山鸡斗,龙隐岩中岩隐龙。
明月照霜霜照月,霜月交光;碧天连水水连天,水天一色。
鸡罩罩鸡鸡罩破,罩破鸡飞;马笼笼马马笼松,笼松马走。
《无情巧对》
色难,容易。
四眼井,陆耳山。
庭前花始放,阁下李先生。
五风十雨梅黄节,二水三山李白诗。
欲解牢愁惟纵酒,兴观群怨不如诗。
第三部分
《童谣》
在汉献帝登基之初,国都洛阳的儿童纷纷传唱这样一首歌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其中,“千里草”为“董”,“十日卜”为“卓”,歌谣预示着丞相董卓因残暴无道,不久便会灭亡。这种在儿童中传唱的歌谣,就是童谣。
在古代,童谣还有孺子歌、童儿歌、儿童谣、孺歌、小儿语等不同的称呼。它属于民间歌谣的一部分,除了音节和谐、朗朗上口之外,还具有形式简短、诙谐幽默和地域色彩浓厚等特点。
《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曲艺。关于它的起源,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认为它起源于宋代,也有人认为在清代咸丰、同治年间形成。它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
相声在内容上是喜剧艺术,在形式上则是语言艺术。它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艺术手段。常见的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
表演时,先说一段“垫话儿”。转入正题后,用讲笑话、滑稽问答、说唱等方式,呈现夸张的人物性格和情节,引起观众发笑,俗称“抖包袱”。
《绕口令》
明代的谢肇淛(zhè)为帮助一位口吃的朋友矫正读音,曾写了一首诗:“绿柳龙楼老,林萝岭路凉。露来莲漏冷,两泪落刘郎。”这种诗被称为“吃语诗”,具有绕口令的特点。
绕口令是汉语特有的一种语言游戏。它将若干读音相同或接近的字词集中在一起,组成简单有趣的句子,并要求清晰、快速地读完。
读绕口令时,要有节奏感,才能体会出汉语的奇妙。
《织锦回文》
织锦回文也称 《璇玑(jī)图》,是晋代秦州刺史窦滔之妻苏蕙创作的一种回文诗图,表达了她对丈夫的思念之情。
此图纵横各29行,纵、横、斜、交互、正、反读,或退一字、叠一字读,均可成诗。诗有三、四、五、六、七言不等,甚是绝妙。经过历代文人学者的努力,共从中读出7900多首诗。
《歇后语》
歇后语是指故意把一个常用语句少说一字半句而构成的带有幽默性的话语。它由前后两部分组成:前半部分表示字面意义,起“引子”作用,像谜面;后半部分利用“双关”的手法表示隐含的意义,起“后衬”的作用,像谜底。
通常说出前半部分,“歇”去后半部分,就可以猜想出它的隐含意义,所以就称为歇后语。例如: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
兔子的尾巴——长不了
水仙不开花——装蒜
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还有一种歇后语,在以上类型的基础上,又加入了谐音的要素。例如:
外甥打灯笼——照旧(舅)
孔夫子搬家——尽是输(书)
百尺竿头挂剪刀——高才(裁)
《双簧》
双簧是清代末年出现的、由两人合演的曲艺形式。一人化装在前,用形体表演,称“前脸”;另一人藏在前一人身后,用声音说唱,称“后背”。两人紧密配合,达到合二为一的艺术效果。
表演前,先用相声垫话铺场。随后,“前脸”装扮好,手持折扇或手绢坐于桌后,“后背”藏于椅后,表演开始。先演一小段,故意露出破绽,“前脸”站起离桌,露出“后背”。二人对口说几句,再接着演。
《评书》
评书又称说书、讲书,是一种口头讲说表演的艺术形式。早在宋代,它便开始流行。
评书的内容,以朝代更迭、英雄征战和侠义故事为主。表演者手持折扇,站于桌后,先念一段“定场诗”,或说一段小故事,然后进入正式表演。
表演时,通过制造悬念,使用排比、对偶等句式,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在开始表演或中间停歇时,则用醒木敲击桌面,以提醒观众注意。
第四部分
第五部分
《语墩墩》是内蒙古小伦敦教育和内蒙古广播电视台少儿节目制作传播中心联合打造的一档大型少年儿童语言类节目。期待各位准时收看!
《语墩墩》节目播出时间及平台
NMTV少儿频道
栏目名称:《语墩墩》
首播:每周日:19:30
重播:周一:12:30
周三:12:30
播出平台:广电机顶盒28号频道
App【奔腾融媒】
首页点击【广播电视】
再点击【电视】选择【少儿频道】
即可观看与电视同步的手机直播
往期链接:
33、《语墩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人文历史篇:“吐故纳新·春和踏青”
32、《语墩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篇(下):“吐故纳新·春和踏青”
1、《语墩墩》第一期:“母亲节”
-
2022-06-09
教育部党组《人民日报》撰文:筑牢教育强国建设之基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迫切需要我们的教师既精通专业知识、做好‘经师’,又涵养德行、成为‘人师’...
-
2022-08-06
内蒙古自治区组织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暑期公益研学实践活动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丰富师生暑假生活,加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传承红色基因,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聚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包头市中小学综合实践教育中心”和“海...
-
2022-02-18
教育部教材局2022年工作要点发布!
近日,教育部教材局印发2022年工作要点,2022年教材工作将有哪些新举措新动向?
关于我们
总部电话:
0471-4816262
总部地址: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哲里木路39号
预约报名